人類與癌症的長久對抗史,終於迎來一絲曙光

2023-11-28

「超音波掃出你的腹部有不明陰影,需要進一步核磁共振排查⋯⋯。」

「要進行斷層掃描或切片檢查,評估你的癌症期數和討論接續的治療流程⋯⋯。」

「切片報告出來了,很遺憾地告知你們是惡性腫瘤,你的家人已經是OO癌第四期了,你們必須做好準備。治療方法還是以化療為主,電療為輔。或也可以嘗試做基因檢測,看是否有沒有合適的標靶藥⋯⋯。」

或許,你也經歷或耳聞過這樣心碎的時刻,癌症就像潛伏在暗處的幽魂,無聲無息地攻城掠地。漫長等待一份又一份的病理報告,而切片報告就像是最終的審判,祈求不要「轉移」,或是奢望能與惡性腫瘤共存。

在媒體社群上看過無數的新創癌症治療方法,誰都想當突破平均存活率的幸運兒,但病患與家屬獲得的通常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。甚至,可能轉身尋求自然療法,最終,在花費無數錢財後,走入人生最後的時光。病人選擇安寧;家屬選擇了放手。

 

但捫心自問我們真的了解癌症嗎?

藉由暢銷書作家傑森.方的書,讓我對癌症的真相有了進一步的認知。他是加拿大知名的腎科醫師,為無數的第二型的糖尿病與肥胖病患提供治療及飲食建議。《肥胖大解密》與《糖尿病大解密》兩本經典皆是他的著作。

而這本《癌症大解密》他爬梳漫長的癌症的歷史,抽絲剝繭的帶我們認識人類的頭號敵人——癌症。

三種不同的癌症範式

傑森.方將癌症劃分三個時期,分為三個範式:

癌症範式1.0認為癌症是無節制生長的結果,這時期的治療是以切除(手術)、燃燒(放射線治療)和毒殺(化療)為主。

癌症範式2.0認為癌症是基因疾病,特異性的標靶藥物在此時期出現,形成一股醫藥界的淘金熱。

癌症範式3.0癌症不僅僅是細胞疾病,也是生態學疾病。若將細胞比喻成種子,那麼所處環境就是土壤。當癌細胞受到環境壓力的影響,啟動求生機制。

種子與土壤的隱喻

「癌症比人類還要古老。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找尋癌症起源的答案是徒勞的。因為那裡根本沒有答案。」

人體多細胞合作的崩潰,癌細胞回歸古老的編程,具有原始單細胞的四種特性——生長、不朽性、移動和瓦氏效應。以達爾文的生存理論比擬,能夠存活下來的物種勢必是最適應環境的物種。當人體受到慢性和亞致死性的損傷,癌細胞就會進化力抗損傷,並試圖尋找更好的生存地生長,這樣的改變即為轉移。

隧道盡頭的一線照明

癌症的種子一直存活在我們的細胞中,聽起來相當絕望。但傑森.方提出一個關鍵問題: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會得癌症?為了找尋解答,我們有必要將目光轉至土壤(環境)中。

他指出約有35%的癌症與營養/飲食有關。並進一步提出預防癌症的飲食策略為:「避免高胰島素血症相關的疾病,包括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。」胰島素不僅能夠限制我們血糖水平,且在細胞生長發揮重要作用。

在最終章,傑森.方也介紹治療癌症的新希望——免疫療法、遠距效應和適應性療法,隨著癌症範式3.0而來,我們有理由相信前沿技術的突破,能夠帶來曙光。

從傑森.方精彩的論述,帶領作為醫學外行人的我們了解萬病之王——癌症,讀完《癌症大解密》,老實說心情相當複雜,現在就像是黎明前的黑暗,總是最為艱辛與充滿期望。但除了醫學治療的突破外,我們又能怎麼自救呢?或許,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選擇更好的生活方式,將癌症的變因降到最低,避免提供癌細胞生長的土壤。

 

資料來源: 晨星出版社 責任編輯 張雅棋